征信异议申诉公司

2025 · 三季度 | 信用大事记盘点!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5年10月11日

三季度收官!

在第三季度里

信用领域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信用体系;全国各地区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三项信用国家标准;央行公开发布《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审批服务指南》;文旅部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25—2026年)的通知》;2025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 ...


源点信用梳理形成第三季度信用大事记,一起回顾这一段时间信用建设的精彩时刻吧~(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原文)


轻透几何风大字公告微信公众号首图(2).png



七月大事记



图片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7月4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创新信用技术·优化数字生态”为主题,围绕信用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实践路径、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等话题展开讨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国家、北京市和有关省市信用主管部门领导,信用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世界知名征信机构和500强企业、国内信用服务机构、科研院校和社会团体代表等300余人出席论坛。


图片


图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意见和清单,多处提及“信用”工作……






7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公布《“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二批重点事项清单》。在提升综合监管质效方面,《意见》提出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推动审批服务、监管执法和信用管理协同联动,深化预防提醒、合规指引等服务,探索智慧监管、无感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


image.png


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快推进2025年度第一批12个重点事项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本次第二批9个重点事项清单实施,持续推动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中,由人民银行和税务部门分别作为责任部门的“征信信息查询”及“纳税信用级别依授权查询”事项列入其中。


image.png


图片

市监总局发文,建立健全“三位一体”诚信计量运行机制






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法制计量监管守护民生行动方案》,从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民生计量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民生计量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诚信计量体系4个方面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经营者自我承诺、政府部门推动、社会各界监督”三位一体的诚信计量运行机制。强化经营者主体作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承诺赔付、先行赔付、失信警示等诚信计量制度,完善计量保证能力,提高在用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和合格率,确保商品量和服务量的计量准确。强化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研究建立集贸市场诚信计量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对集贸市场计量工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图片.png



图片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建立该领域信用评价制度






7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住房租赁条例,自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50条,旨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住房租赁活动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住房租赁关系,促进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条例》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住房租赁相关行业组织加强住房租赁行业诚信建设,建立住房租赁企业、住房租赁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将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根据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image.png



图片

市场监管总局:支持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信用修复服务






7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支持引导电商平台采取多种形式为平台内商家提供信用修复服务,针对经营异常商家,市场监管总局引导相关电商平台采取站内信、邮件等形式,点对点发送提示信息,提醒失信商家及时修复受损信用。同时,鼓励电商平台在门户网站首页增加信用修复通道提供信用修复指南,引导商家开展信用修复。


图片


图片

国家发改委:强化信用管理,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服务体系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等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针对“封关后企业和旅客进出海南岛是否方便”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回答:下一步,为保障通关效率,将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构建“一站式通关”模式。二是实施“前推后移”。三是加强智慧监管。四是强化信用管理。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服务体系,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减少查验频次,方便快速通关。


a49cf544fe60a170c8f288b7164f9b50.png


图片

文旅部印发通知,聚焦六大任务,开展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7月25日文旅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5—2026年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这是继前两批试点后,文旅部第3次部署开展信用经济专项试点。


通知指出,本次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践探索,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试点地区,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试点工作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试点探索、推动重点突破、强化实践应用,聚焦六大任务:创新信用监管制度、推行信用承诺管理、失信主体认定和管理、深化诚信文化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探索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创新实践机制,并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在多领域应用。


image.png


图片

最高法: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7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9个严格区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指导各地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把信用惩戒聚焦到对少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上来,实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最高法表示,要严格区分“失信”与“失能”,对于未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充分考量其是否具有失能的情形,避免将“失能”但无“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有以下特点:一、严格区分“失信”与“失能”;二、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人员纾困解绑;三、坚决惩治恶意失信行为。


图片





八月大事记



图片

国家发改委:实现社会信用等制度的统一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实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尺度,制定《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行为防范事项清单》。推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


5ee903dcbf062aa725a14f3d6a153a4.jpg


图片

市场监管总局:3项信用国家标准修订发布






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企业信用数据项要求(GB/T 22120—2025)、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要(GB/T 31952—2025)、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指南(GB/T 22118—2025)三项国家标准,为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及信用档案建设提供系统指引。


图片


图片

三部门: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将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8月4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方案》提出:贷款经办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相关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自主决策贷款发放条件并及时放款,有效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风险管控;对于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情况,由贷款经办机构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图片.png图片图片.png

图片

七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






8月5日,人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对首贷户的征信供给,提升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物的信用”,依托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发挥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


图片


图片

最高法发文: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促进解决账款拖欠问题……






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失信惩戒信用修复机制。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合理确定失信惩戒范围和力度,要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发挥失信惩戒分级分类及守信激励作用。积极运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等制度。建立失信等级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畅通信用修复渠道,让经营主体及时回归正常生产经营轨道。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机构、市场监管等单位的衔接联动,推动信用评级机构优化民营经济组织的评级方法,推动修复结果互享互认,增加信用评级有效供给。


image.png


图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进保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8月1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印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加强保险机构、保险销售环节以及保险相关机构的商务诚信建设;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保险行业信用承诺制度保险行业诚信服务档案信用评价制度保险行业信用修复制度;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联通机制,推动会员单位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或网站建设应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守信观念的推广普及,开展信用品牌创建行动,引导客户诚实守信


图片


图片

国新办发布会: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






8月13日,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在信贷管理方面,贷款经办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相关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完善贷款合同条款,格借款人授信评审和贷后管理要求,主要是围绕消费重点场景、重点群体做好金融服务,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图片


图片

区域信用合作进一步深化,“信用东北”框架协议正式签署






8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指导推动的共建“信用东北”框架协议签约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吉林省市场监管厅、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共同签署《共建“信用东北”框架协议》,宣读《共建“信用东北”倡议书》,发布“信用东北”专属LOGO,启动辽宁省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共建“信用东北”框架协议聚焦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地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数据共治、市场监管协同、制度规则互认、监管创新共用等目标,统筹落实东北振兴发展战略。


图片



图片

三部门:深入推进林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各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流程、信用评价和风险防控模型,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促进体系,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分担等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


image.png


图片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建设诚信透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8月25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项目业主、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恪守诚信原则,严格落实承诺事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审定核查机构严格遵循客观独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专业严谨的原则,对碳排放进行全面核实查证,确保审定、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


图片


图片

两部门联合发布《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






8月25日,财政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联合开展〈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进一步完善增信标准内容,验证增信标准的科学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丰富增信标准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模式,逐步形成多种特色鲜明的推广路径、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案,推动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图片


图片

市场监管总局:五种情形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8月26日,为依法严肃查处检验检测机构伪造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或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违法违规行为,统一监管执法尺度,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构成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年内因出具虚假报告受过1次行政处罚又再次出具虚假报告、出具虚假报告10份以上,以及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影响或者引发严重社会影响等五种情形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da3fcfbb33856bbcb0f3e623a1015417.jpg



图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党政同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交通以及消防安全等为重点,分级、智能、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和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结果运用。


图片





九月大事记



图片

九部门联合发文:加大服务消费信贷支持力度






9月5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5方面19条具体任务措施。其中包括: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通过新设或纳入现有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方式,分担消费信贷风险,开展重点领域消费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和商家合作开发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


image.png


图片

人大常委会:我国拟修订企业破产法,推动解决信用修复等问题






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9月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充分总结现行企业破产法施行以来的实践经验,对反映较为集中的破产程序启动难、周期长,部分重要制度缺失,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深入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据悉,全国人大财经委提请本次常委会审议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共16章216条,在现行企业破产法12章136条的基础上,实质新增和修改160余条,对现行法律作了比较全面的修改。


图片



图片

央行印发指南: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审批






9月10日,国人民银行印发出台《〈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审批〉事项服务指南》,《服务指南》通过“规则透明化、操作标准化、准入严格化”,实现了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将成为中国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标志。


image.png



图片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发布!






9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GB/T 46278—2025)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助力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标准规定了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内容及指标设置,适用于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活动。


图片


图片

交通运输部:统一规范海事信用管理,减少海事违法失信行为






9月11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规定(试行)》,旨在进一步统一规范海事信用管理有效减少海事违法失信行为,提升海事监管与服务的质效。该《规定》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纵深推进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规定》的出台,将推动形成海事监管领域‘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氛围,助力打造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守法的航运营商环境,降低航运市场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服务航运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国办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明确“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健全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行业信用记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主体认定,推进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等工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强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拓展旅游市场信用应用场景,发展信用经济。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权益保护、信用建设、质量提升等工作。”“推动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宣传引导、选树正面典型等方式,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image.png


图片

国新办发布会:在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扩大服务消费






9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表示,将在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更放心。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杨虹表示,将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将着眼于让广大老百姓放心消费,结合开展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引导诚信合规经营,加强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开展服务质量承诺活动,强家政等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


图片


图片

八部门印发意见: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






9月24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聚焦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从4方面提出14项任务举措。其中,“促进规范健康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举措之一,要求: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鼓励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开展信用评价。


图片1.png


STRATEGIC CENTER

联系我们

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会在最快速度联系您

立即提交

  • 落地的技术培训

  • 靠谱的商服体系

  • 贴心的服务模式

  • 助力实现人生价值

  • 首选的征信企业